精彩推荐

湖北潜江龙虾稻田种养技术引领全国的创新实践之路

1060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13-5-30 00:00:00
分享到:
  五月水乡,稻香虾肥。一纸油墨飘香的传真从北京发出,让“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潜江,再次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焦点。
&nbsp&nbsp&nbsp&nbsp5月16日,中国渔业协会正式将潜江市水产局起草的《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编者注),作为行业技术规程予以公布和实施。
&nbsp&nbsp&nbsp&nbsp“这个代表我国当前稻田种养技术最高水平的《技术规程》,是潜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全国权威专家们的心血。昨日,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向记者透露《技术规程》出炉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时说,“虾稻共作”模式,是在“虾稻连作”模式基础上,历时3年实践、探索、总结而出的一种更先进的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虽一字之差,但意义重大,是潜江龙虾稻田种养实践中,取得的又一项全国重大科技创新。”
&nbsp&nbsp&nbsp&nbsp首创“虾稻连作”成就世界美誉
&nbsp&nbsp&nbsp&nbsp潜江与小龙虾结缘,始于2001年。
&nbsp&nbsp&nbsp&nbsp当年春,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让潜江一夜“红”遍全国。此模式一举解决了低洼田冬春撂荒问题,而且收到钱粮双增效果,同时还解决了出口加工企业货源紧张问题。
&nbsp&nbsp&nbsp&nbsp2006年,湖北省委把此模式写进“一号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广,使湖北一跃成为了世界小龙虾养殖中心,并成就了“世界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nbsp&nbsp&nbsp&nbsp为推动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进程,潜江市水产局会同湖北省水科所通过持续跟踪指导,在引导农民在发展“虾稻连作”的同时,大力创新开展池塘养虾、虾鳅稻等多样化养殖模式,使虾农亩平纯利一度达2000-3000元,最终将“虾稻连作”模式的亩均收益成功提高3倍以上。
&nbsp&nbsp&nbsp&nbsp在此基础上,潜江市水产局会同省水科所通过总结、提炼,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成功推出“良种选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虾养殖—成虾捕捞”的一整套标准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小龙虾人工繁育养殖一体化。
&nbsp&nbsp&nbsp&nbsp不懈探索攻克技术不足
&nbsp&nbsp&nbsp&nbsp“潜江,能演绎小龙虾传奇,靠的是不断的科研创新。”陶忠虎告诉记者,“虾稻连作”模式的首创的确功不可没。但通过水产专家们近十年来的跟踪调查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尚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
&nbsp&nbsp&nbsp&nbsp“‘虾稻连作’模式,采取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这最终导致了养虾和种稻的矛盾。一亩田往往只能收获一季虾,效益大打拆扣。”陶忠虎解释说,江汉平原一、二季度时,持续低温阴雨气候明显。而此时,许多小龙虾尚未长大,但稻田却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时节,许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此时就不得不贱卖了。比如2010年时,由于持续低温阴雨,因许多小龙虾规格不达标,虾农们只能以1.5元-2元/斤价格低价甩卖。
&nbsp&nbsp&nbsp&nbsp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弊端后,水产专家们开始思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既保证小龙虾长得大、效益高,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
&nbsp&nbsp&nbsp&nbsp围绕“虾”、“稻”矛盾,专家们从“如何延长小龙虾生长期”入手开始了研究探索,并尝试通过改造稻田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nbsp&nbsp&nbsp&nbsp从2010年开始,潜江市水产局便选取部分稻田开始进行试验。通过反复比较试验,水产专家们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大沟。
&nbsp&nbsp&nbsp&nbsp“如此一来,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四、五月份尚没有卖出的幼虾就有了宽敞、充足的长生水域。等整田、插秧完成后,我们再放水,把沟里的幼虾引放到稻田里让其继续生长。待到八、九月份的时候,这些幼虾便长成了大虾,虾农们则又可收获一季了,不仅有效解决了秋季没虾吃的问题,而且价格还较高,效益也很好。”陶忠虎说,通过比较试验,采用此模式,原先要贱卖的小龙虾继续生长后,产量增了三倍,价格涨了近四倍。“一亩田两季虾,不仅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而且得到充分生长的龙虾规格一般都在40g以上。以去年为例,此规格虾市场价一般在18元至24元左右,供不应求。”
&nbsp&nbsp&nbsp&nbsp创新“虾稻共作”再写潜江传奇
&nbsp&nbsp&nbsp&nbsp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此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虾稻连作”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引来虾农广泛好评。
&nbsp&nbsp&nbsp&nbsp为进一步规范小龙虾养殖行为,保障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虾农养殖技术水平,从去年开始,潜江市水产局便着手把此项技术上升为理论,决定从规范、规定此模式定义、养虾稻田环境条件、养殖模式、病害防治、防止敌害和捕捞、水稻栽培与管理以及潜江龙虾质量标准、标志、包装和运输技术要求等方面,开始起草《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
&nbsp&nbsp&nbsp&nbsp今年4月,潜江市水产局提出的《技术规程》审定申请,得到了中国渔业协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5月7日,中国渔业协会组织专家对“潜江‘虾稻共作’技术规程”进行严格评审。
&nbsp&nbsp&nbsp&nbsp潜江龙虾稻田种养创新技术,再次惊动业界。评审会上,全国顶尖级水产专家云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全国淡水养殖首席专家王武,全国淡水螯虾养殖首席顾问舒新亚,中科学无锡淡水养殖中心研究员周鑫等众多国家级权威水产专家对放在案头的《技术规程》逐项仔细审阅。
&nbsp&nbsp&nbsp&nbsp“评审会,用‘挑剔’一词,一点不为过。毕竟是国字号的行业技术规程,一经公布,影响重大,专家们非常慎重。但更多的是赞许,专家们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作为《技术规程》起草人之一的陶忠虎在会场上既忐忑不安,又充满自信。“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专家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模式定名,究竟是叫“虾稻共生”或“虾稻共作”还是“虾稻混作”,专家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一致认为,“虾稻共作”更为准确、恰当。再比如,围绕‘虾稻共作’如何定义,当时就有五位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认真记录,反复沟通,将之前数百字的恿长、复杂定义,改成了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短短63个字节定义,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nbsp&nbsp&nbsp&nbsp综合专家意见和潜江实际,整个《技术规程》反复修改,十易其稿,最终形成了12章节24条。“5月16日,中国渔业协会正式将其作为行业技术规程予以公布实施。《技术规程》将对我们潜江乃至全国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手持中国渔业协会发布的《技术规程》,陶忠虎激动地说,“虾稻共作”让潜江再一次登上了全国当前稻田种养技术最高峰,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技术规程指导下,潜江乃至全国的小龙虾产业必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潜江龙虾”品牌将更加响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